欢迎来到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盟单位登录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官网
所在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联盟动态

智能底盘2025年度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5-10-13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10月1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底盘分会暨电动汽车联盟智能底盘工作组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张俊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立金、吉利汽车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晓东、清华大学研究员黄朝胜等副主任委员,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首席金叙龙、理想汽车高级副总裁刘立国等嘉宾及秘书处共7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李克强

李克强院士指出,智能底盘是汽车产业的基础,涵盖了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产品。当前智能底盘正处于技术向上突破的关键节点,要基于底盘物理架构重构、各架构下的系统耦合及算法模型的改变,系统筹划新一代智能底盘形态和产品,要发挥好分会和工作组的平台作用,组织高水平专业研讨,形成行业共识,协同工作,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会议第一阶段围绕危急工况下底盘与智驾融合的整车运动安全控制的主题开展交流,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高级经理胡志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车控首席架构师何朗、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马瑞海、长城汽车技术中心线控底盘高级经理、吉林大学教授许男、一汽解放商用车开发院电制动主管工程师石求军、宇通新能源底盘研发主管郭卫卫分别做报告分享。第一阶段由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张俊智主持。

胡志明高级经理分享了极限工况下底盘与智驾融合的整车运动安全控制,指出智能底盘需在智能驾驶不退出的情况下具备主动稳定控制能力,建立整车智能化的本能安全能力。极端工况下”智能底盘深度参与规划“的模式替代”退出-接管“的被动模式,是探索高阶自动驾驶”无接管“承诺的重要方向。

马瑞海助理研究员分享了危急工况智能底盘运动安全控制技术,介绍了危急工况智能底盘运动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在驱制动一体化复合线控制动系统、智能底盘失效安全控制技术、智能底盘极限运动安全控制技术、智能底盘二次运动规划技术方面的研发实践。建议加强底盘新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底盘领域的应用。

杨文谦高级经理分享了智能底盘赋能智驾安全性提升,通过感知和规控的融合,在常规工况下,实现高精度的运动姿态感知和预测性感知,实现基于稳定控制域的动态调整轨迹规划及不同路面下的安全保障。在危机工况下,完成对开路稳定控制、跨系统冗余、拓展安全功能的开发。认为随着智能底盘和智能驾驶的融合,整车架构也会朝着融合方向发展。

许男教授分享了危急工况下的整车运动控制,指出当前通过统一状态估计与稳定裕度辨识,底盘已具备可量化的主动安全能力;结合前视信息的预测安全控制,使底盘控制由“响应稳定”迈向“预测稳定”。认为未来底盘与智驾要共感知、共决策、共控制,构建多模态动态感知体系,实现任务与执行的一致,打通感知–规划–控制闭环,形成协同控制体系。

石求军博士分享了下一代智能新能源重卡技术发展,分析了干线物流运输场景,城市渣土、货物运输场景,矿区封闭运输场景等典型应用场景,从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及线控技术三方面介绍了关键技术突破方向。并围绕电动化、智能化、标准化和场景化展望了面向未来的新能源重卡。

郭卫卫主管分享了商用车智能底盘关键技术研发与实践,介绍了商用车智能底盘技术路线,从协同控制抗侧翻稳定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爆胎稳定性控制技术、底盘域内融合控制技术方面分享了危急工况下集成控制技术实践,未来将开展商用车融合冗余线控执行机构、融合冗余线控执行机构及线控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研发。

会议第二阶段围绕驱制动一体化与多电机驱动及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新技术主题开展交流,极氪智能科技VMC总工程师张国超,Protean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中国区研发总监海思穹,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线控底盘主任工程师陈场友,湖南大学副教授李建宇,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冷搏,清华大学研究员黄朝胜,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吴艳分别做报告分享。第二阶段由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首席金叙龙主持。

张国超总工程师分享了三/四电机驱动的技术实践,以及基于EMB和四电机驱动的驱制动控制一体化实践经验,认为多电机驱动可带来更大的扭矩控制自由度,在此基础上能开发更多的创新和有趣的功能;扭矩矢量控制可提高车辆的操控极限,提高赛道圈速成绩并带来更多的驾驶乐趣;基于EMB平台的驱制动一体化,为VMC整车六自由度融合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思穹总经理分享了轮毂电机的现状与未来,认为轮毂电机在提升整车效率和续航,提高操控和安全性能和角模块开发方面具备优势,并从簧下质量影响和簧上簧下质量比两方面介绍了轮毂电机的成熟度,以及为推动轮毂电池产业化应用开展的密封试验、可靠性验证及整车测试情况。

陈场友主任分享了驱制一体化控制技术分析与实践,认为未来将从软件定义底盘过渡到AI定义底盘,驱制转悬一体化控制在系统性能与能效、可靠性与安全性、智能化与智驾的底层支撑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并介绍了在轮端角模块一体化控制、底盘分布式驱动与转向技术等方面研究实践。

冷搏副教授分享了AI赋能的分布式电驱动底盘控制技术探索与展望,介绍了多源信息融合的底盘感知、驱制动一体化分配控制、多执行器协同辅助避撞方面的技术创新,并数据驱动的路面估计与轮地关系调节方法、分布式驱动与EMB集成控制以及底盘端到端控制等方面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黄朝胜研究员分享了可实时进化的车辆动力学模型i-Dynamics,介绍了其在系统架构、基于力补偿的模型降维、稀疏增量学习、分布式贝叶斯推理等方面的优势,并基于典型场景开展实车验证,分享了模式在线学习效果,快速学习能力,横向动力学补偿能力,横纵向耦合动力学补偿能力以及车况变化适应能力等验证效果。

吴艳副研究员分享了智能底盘深度感知技术,介绍了外部复杂环境感知技术、复杂路面感知技术、底盘内部关键状态感知技术的研究实践,并从环境感知的深化,本体状态感知的升华及系统架构革新的角度,分析了未来自动驾驶感知与底盘的深度融合的路径。

会议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底盘与智驾融合发展、技术预判与标准布局、安全兜底、系统可靠性、底盘传感技术等方面,对分会和工作组工作开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赵立金副秘书长在总结时充分肯定了分会和工作组成立4年来的工作,指出要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凝练好智能底盘发展共识,系统梳理未来创新方向,并面向行业发布,持续引导智能底盘产业快速发展。

 

 

作者 | 刘德舟

审核 | 刘国芳

编辑 | 国兆猛

(0)

首页 联盟介绍成员单位技术委员会重点工作最新动态共享数据库联系我们横幅广告位

Copyright© 2021 CHINA-SA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京ICP备13022631号-3
地址:北京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四层 邮编:100055
Tel:010-50950000 Fax:010-5095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