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电动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服务于成员单位技术研发需求,自成立以来,联盟一直持续开展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前沿、共性技术研究工作,形成了大批研究成果,推动了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进步。2023联盟共立项共性技术课题22项,为推动课题交流和成果共享,联盟将持续发布在研课题研究进展和成果,最大化发挥课题研究价值。
对比液态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电池主要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性能、宽工作温度以及材料选型范围广五大优势性能潜力(表1)。
表1.全固态电池主要优势性能和详细说明
3.全固态电池市场展望
图3 全固态电池优先应用场景
根据图5,全固态电池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 - 2010年,整体年发文量很低,此时日本开始研究全固态电池,中国国内尚未有研究,此为全固态电池技术萌芽阶段。第二阶段,2011 - 2015年,文献数量整体稳步增长,年发文量突破百篇表明该领域逐步发展,中国国内相关研究仍然匮乏。第三阶段,2015年之后,全固态电池文献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中国国内的相关研究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从2015年整年仅21篇到2023年一年562篇,翻了25倍。目前论文发表量前 10 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加拿大、法国、印度、英国和澳大利亚。
2. 技术专利分析
基于智慧芽专利平台,检索到12599篇涉及全固态电池和固态电解质材料主题的相关专利。其中已授权专利6161篇,在审专利5819篇,PCT指定期内专利617篇。如图7所示,2005年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全固态电池相关专利申请进入发展阶段。2005年到2015,只有日本在布局相关专利,总量不大。2015年后,世界各国相关专利年申请量逐年猛增,行业专利布局悄然发力。近三年的年申请量都超过2000件,说明该领域的专利申请保持高速发展,行业研究热度居高不下。
结合技术来源国年申请量趋势来看,日本在很长时间内(2005-2022年)的申请量都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国在2015年后年专利量迅速增长,并在2023年的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1000,领先日本(661件)。从技术来源国来看,无论是总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总申请量还是已授权专利数量,全固态电池专利布局呈现中日独档领先的格局,其中日本占总体的一半,中国占总体的1/3。韩国也在积极布局,但由于本身体量小,总申请量接近1000件。美国和欧洲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科研较多,但产业布局少。
从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申请机构来看,申请量排名前30的机构中,日本企业占据了17家,中国7家,韩国5家,欧洲有一家。排名前10的都为日韩企业。排名第一的为日本丰田公司。从时间上看,排名前十的日韩公司全固态电池专利申请集中在18年到22年,2023年的申请量下降很多,说明日韩企业对于全固态电池布局已进入稳定阶段。日韩的专利保护意识较强,几乎所有的企业对专利技术进行全球化保护,除在本国申请专利保护之外,还在全球其他主要国家/地区如中国、美国、韩国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进行专利保护。
图12 中国前30企业全固态电池专利(已授权专利)
从国内企业的布局来看,处于领先地位的宁德时代目前的授权量有约80项,这得益于宁德时代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相对较早的布局。其他公司比如蜂巢能源,苏州清陶,比亚迪,赣锋锂业也拥有数十项专利。除了公司,还有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全固态电池领域也有布局,比如中科院物理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等等。从申请时间来看,大部分中国企业从2018年开始专利申请爆发增长,2023年的专利申请量再创新高,总体数量反超日韩,正处于上升阶段。
图14 技术主题分类排名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研究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征。日韩由于起步较早,研究基础扎实,目前其小型全固态电池已经开始示范性应用。在中国,半固态电池在2024年已批量上车,全固态电池研发大干快上。在美国,全固态电池研发以创业公司为主,技术路线多样化。
下一步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1 CHINA-SA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京ICP备13022631号-3
地址:北京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四层 邮编:100055
Tel:010-50950000 Fax:010-5095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