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盟单位登录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官网
所在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联盟动态

汽车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交流会——走进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发布时间:2022-08-05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2022年8月1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科技与金融融合推进小组”主办的“汽车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交流会——走进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主持,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车企研究院、产业投资机构及学会近40余位嘉宾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北航杨世春、刘艳芳(徐向阳团队成员)、余贵珍3位教授分别介绍了团队的研究方向和项目内容(详见下文),与会嘉宾围绕项目的技术特征、应用场景、商业模式、发展规划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与会嘉宾表示希望能共建高校研究团队、企业研究院、投资机构、产业园区的长期交流、对接、协同创新的平台,共同推动高校成果产业化。

参会企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汽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北汽新能源、长城汽车、吉利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华为、长城资本、北汽产投、尚颀资本、五矿创投、经纬恒润投资部、国投高新、亦庄国投、华兴新经济基金。

01

杨世春教授团队

1、研究方向简介

团队负责人杨世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万人领军人才,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电动汽车端-云融合动力电池管理技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和新能源汽车多维感知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计划等3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1项,国际专利9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其中,以第1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杨世春教授

2、交流项目/技术简介

(1)端云融合动力电池管理技术

车端BMS高精度SOX估计算法,云端数字孪生模型,热失控预警模型,健康状态估计等技术。

 

(2)基于触觉-视觉融合感知的自动驾驶学习技术

规避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数据传输到云端学习,而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实现单车在线学习,研发智能轮胎触觉感知传感器和仿人学习算法。

 

(3)无线充电技术

高效、成套无线充电技术。

 

(4)飞行汽车设计与开发

高比能长航时电动飞行汽车动力系统、未来飞行汽车设计、系统控制技术。

 

02

徐向阳教授团队

1、研究方向简介

北航智能传动研究中心(ITRC-BUAA)由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团队核心成员构成。

团队长期从事车辆智能传动理论和控制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研发了世界首款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并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发了世界上首款基于湿式离合器采用定轴齿轮传动的电动车两挡自动变速器(2DET)和商用车双电机动力换挡一体化电驱动总成(eDMT),与乘用车和商用车企业合作开发了多款串并联和功率分流型专用混动变速器(DHT)。

在自动变速器、混合动力变速器、电驱动总成等领域具有从传动方案创新设计、工程化开发到产业化技术支持完整的正向设计开发能力,拥有系统化的创新思维、坚实的基础理论、深厚的工程能力和丰富的产业经验。

曾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02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是国内外知名的车辆传动技术研发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艳芳教授

2、交流项目/技术简介

(1)自动变速器/混动变速器/电驱动总成方案创新设计参数综合优化软件

自主开发软件,可用于自动变速器/混动变速器/电驱动总成传动方案创新设计、传动方案关键参数优化的标准化、通用化、高效软件工具。

 

(2)混动变速器综合性能评价软件平台

自主开发的软件平台,可用于串联/并联/串并联/功率分流等各种类型混动变速器的综合性能评估,为概念方案设计、参数优化方案评估等提供高效的软件工具。

 

(3)自动变速器/混动变速器/电驱动产品结构设计和电控系统软硬件开发

提供产品机电液系统结构设计、仿真优化、试验测试和电控系统控制策略和控制软件开发、匹配标定等正向设计和逆向对标等工程服务。

 

03

余贵珍教授团队

1、研究方向简介

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科优势,长期从事智能车辆、智能交通等领域研究和设备开发,着重围绕融合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控制、集群调度等研究方向开展研究。

 

(1)感知:为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实现车辆对周围环境的冗余感知,设计出多传感器融合智能感知架构,且可实现各感知模块的解耦合,从而满足不同场景感知应用时可柔性配置传感器需求。

 

其中车载环境感知方面,开展基于多传感器的可行驶区域识别及障碍物检测技术研究;为实现弯道、坡道远距离等超视距环境感知,开展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路侧障碍物检测技术、基于决策级融合的协同(车车、车路)目标检测技术研究,可实现300米范围内障碍物检测,其中100米范围内检测精度大于98%。

 

(2)建图及定位:为实现隧道等无定位信号场景下车辆的高可靠定位,开展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高精度建图及定位技术研究,隧道场景下定位误差小于10cm。

 

(3)规划及控制:针对非结构化道路车辆停靠难的问题,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狭窄区域车辆泊车规划算法;单车控制方面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车辆横向纵向控制技术研究,可实现横向控制误差小于10cm,纵向速度控制误差小于1km/h;研究群体智能协同控制技术,实现无人驾驶车辆多车协同作业。

 

(4)调度:以安全性提升、能耗优化、成本减少、效率提升和系统冲突消解为优化目标,开展基于系统最优的无人运输智能调度技术研究,可实现超500辆无人驾驶车辆集群调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余贵珍教授

2、交流项目/技术简介

(1)矿卡无人驾驶运输系统

开发车-路-云协同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在白云鄂博矿稀土矿、霍林河南露天煤矿等15个大型露天矿区超300台套重型矿车上规模化应用。

 

(2)列车智能感知系统

研制出列车自主感知系统,可实现列车前向障碍物检测,在北京地铁燕房线、香港地铁荃湾线等全国范围超过15条线路进行工程化实施和产业化应用。

 

(3)无人驾驶机器人

研发无人驾驶机器人,可实现对非线控车辆的无人驾驶改造,以及ADAS、台架及硬件在环等测试功能,与一汽红旗、百度、交通部等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

 

(4)智能割草机

开发智能割草机原型样机,可实现定制割草、记忆割草等功能。

 


汽车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工作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 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充裕的科研条件。

为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科技与金融融合推进小组”将持续组织走进高校、走进企业等交流对接活动,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产业园区等产业资源的协同创新生态,以汽车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为核心任务,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汽车强国建设。

欢迎与北航团队交流、欢迎参与协同创新工作:

李老师 18210233646
张老师 18035042726

(0)

首页 联盟介绍成员单位技术委员会重点工作最新动态共享数据库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1 CHINA-SA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京ICP备13022631号-3
地址:北京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四层 邮编:100055
Tel:010-50950000 Fax:010-5095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