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盟单位登录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官网
所在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联盟动态

SAECCE2025 全固态电池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分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5-10-24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随着全球气候危机加剧,为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战略已成为国际共识,能源结构转型成为关键路径。当前,动力电池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更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引擎。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894.4GWh,同比增长27.2%。根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全球锂电需求将突破4TWh,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正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AI助力研发加速、量产障碍待突破且未来商业化场景逐渐清晰的关键阶段。

10月24日,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5)期间,全固态电池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分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会议由河北工业大学教授肖成伟主持。来自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比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6位专家发表演讲,会议现场吸引了100多位观众。

会议现场

肖成伟首先欢迎了到位的参会代表,随后介绍了参会的各位专家。他指出,发展动力电池产业,既是实现交通领域零排放的核心抓手,也是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全固态电池作为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至高点,已成为全球科技强国布局的重要领域,但目前还存在量产障碍尚未解决,需要加强研发和加速落地。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 肖成伟

张宁欣做题为《全固态电池创新工艺开发》的报告。他首先分析了锂电池的创新维度,从基础材料-体系与结构设计-工艺设备-应用,其创新难度是逐渐变小的。通过模具电池验证方案优化,发现导电剂分批次加入有利于减少团聚,提高组内一致性。通过氧聚复合电解质膜开发、氧聚复合固态电池开发,完成了1Ah电芯的试制和测试,具备良好的性能和安全性。全固态电池极片的结构中,孔隙的存在是有害的,可通过3D打印制备电极以解耦电子电导与离子电导,设计复合正极和复合锗硅负极平衡电子电导与离子电导,这是全固态电池工艺创新的内核。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先进电池研究院电芯开发总工程师 张宁欣

别晓非做题为《全固态电池发展思考与中国一汽研发实践》的报告。正极材料方面,通过表观高模量稳定技术结合界面靶向修饰技术实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高容量、长循环,放电比容量超过220mAh/g,1C循环寿命超1000次。负极材料方面,优化多孔碳基底孔隙率及孔径分布,诱导硅均匀沉积等手段实现高容量硅碳材料的制备,0.1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超过2000mAh/g。在固态电解质方面,小粒径、高离子导硫化物助力电极高克容量发挥,高稳定卤化物电解质提升电芯安全性,最高实现离子导电率6.2mS/cm。电芯开发方面,多层级电芯与工艺设计实现66Ah大容量电芯试制,200℃热箱滥用试验不起火、不爆炸。系统集成方面,基于仿真实现系统工作压力大于20MPa,多加热举措支撑系统温升速率超过6℃/min。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

固态电池材料开发主任 别晓非

占孝云做题为《比克固态电池技术进展》的报告。在技术路线规划方面,2025~2027年,通过原位固化逐渐降低液态电解质含量,发展氧化物+聚合物半/准/全固态电池;2028年实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下线。在半固态电池研发方面,一种技术路线是通过原位固化的技术手段;一种是研发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膜组装成电池。在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计划匹配高镍三元正极、硅碳复合负极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实现380Wh/kg的比能量开发目标。目前已完成43Ah-70Ah的半固态电池产品,比能量最高可达390Wh/kg。

 

郑州比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工 占孝云

李峥做题为《动力电池产业进阶:从固液混合电池至全固态电池》的报告。采用固态电解质直接成型技术用于制备固态电解质层复合电极极片,可改善电池电化学性能和优化安全性能。目前已发展到第二代技术,先将固态电解质浆料涂覆到基材上形成固态电解质膜,随后再热转印到电极极片上。固态电解质层复合电极技术可以降低电芯的DCR、改善高温循环、提高针刺通过率,并且产品一致性良好,目前已交付装车电池包>1.1万台,运行状况良好。在全固态电池方面,电池材料体系和技术路线已锁定,可实现超2000圈的循环性能,目前正在全力持续提升良率,已开始进行系统开发和整车验证,目前已实现电解质10吨的年产能和电解质膜2万平方米的年产能,可批量制造60Ah全电芯。

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李峥

张希做题为《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性能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设计与开发》的报告。融合大语言模型文献挖掘、拟计算与表征测试,构建高通量材料数据库,从材料到系统的智能协同与全链路优化,赋能电解质的高性能设计与规模化应用。目前已构建了多模态数据知识图谱,实现统一可查询的材料知识体系,支撑智能分析与设计,并基于数据驱动进行特征工程与规律的挖掘,实现从“关联”到“理解”的跃迁。经过大量材料的筛选和提取,确定了固态电解质的最优方案,可提高离子电导率0.8mS/cm。AI同时可以辅助解析规律提升固态电解质空气稳定性,并辅助设计固态电解质疏水包覆材料。首款自主研发的固态电解质产品离子电导率最高可达到17mS/cm,研制的全固态电池比能量最高可达到474Wh/kg。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张希

刘仕强做题为《车用固态动力电池测评技术及标准化》的报告。固态电池材料测评需要建立材料关键参数测试评价体系,形成电极、电解质材料与电池性能间的正向关联。目前针对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电子电导率、电化学窗口、膜测评分别开展了技术研究,可实现较精准的参数测量。同时利用界面形貌、界面理化特性、界面反应产物、无损检测技术分析,可对界面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表征。通过模具电池和软包电池试制线可实现全固态电池的测评。开展车用固态电池标准化研究,有利于统一评价手段、规范产品质量、支撑政府管理。已开展全固态电池判定测试方法研究,团体标准《全固态电池判定及试验方法》已发布,明确了失重率<1%作为判定条件。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刘仕强

 

实现全固态电池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通过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卤化物等多技术路线的竞争与协同,AI等新兴技术为材料与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注入新动力,量产制约难题与测试标准适配加速解决,预计未来3-5年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可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让我们携手努力,一同推动全固态电池尽快落地!

 

作者 | 孙旭东

审核 | 刘国芳

编辑 | 国兆猛

(1)

首页 联盟介绍成员单位技术委员会重点工作最新动态共享数据库联系我们横幅广告位

Copyright© 2021 CHINA-SA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京ICP备13022631号-3
地址:北京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四层 邮编:100055
Tel:010-50950000 Fax:010-50950095